English

赤潮 海洋的“报复”

1998-08-04 来源:光明日报 肖祥云 我有话说

蓝色的海面,突然泛起“红霞”。人们也许认为这是大自然给海水增添的一笔绚丽的色彩。其实,这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自然灾害,称为赤潮。

赤潮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一个灾害,它正日益严重地恶化着海洋环境,破坏着海洋渔业资源和海洋生态平衡、危害沿海的旅游业和水产养殖业。而且有人因误食被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海产品中毒,甚至死亡,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因此,赤潮已引起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我国也不例外。

最近,新闻媒体纷纷报道,在香港和广东海面出现赤潮,引起生活在海里和人工养殖的海鱼大量死亡。据专家小组前往出事海域调查监测,结果发现,造成这次灾害的元凶是褐甲藻。这种微生物大量繁殖消耗海水中的溶解氧,致使鱼类缺氧窒息死亡。

赤潮是由于海域环境的变化,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动物或细菌在短时间内暴发性增殖或高度聚集而引起的一种生态异常、水体颜色改变的现象。赤潮发生时,依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的不同、水体会呈现不同的颜色,多是红色或砖红色,也可以是黄色、绿色、棕色或红棕色。大量赤潮生物覆盖海面,隔绝海水与空气间的氧气交换,并在自身的生长和腐化中消耗氧气、造成海洋鱼类失氧窒息死亡。有些赤潮生物体还带有毒性。

人食入被毒化的贝类而致死事故时有发生。如1986年12月福建东山县海域发生赤潮,当地居民因误食被有毒赤潮生物污染的贝类有136人中毒,1人死亡。1991年3月28日,广东大亚湾发生了食用赤潮区贝类致4人中毒,2人死亡的惨痛事件。

医学研究表明,吃贝类引起的中毒多数是瘫痪性中毒。患者表现为有漂浮感、运动及呼吸肌麻痹、吞咽和发音困难以及呕吐、腹泻等。少数患者可因神经中毒而出现明显的腹痛及胃肠道症状。还有一种最典型的症状是患者出现感觉异常,主要表现为热—冷感反常现象,即接触冷物时有烧灼或疼痛感以及共济失调、呕吐和腹泻等症状。目前此类中毒尚无特殊解毒剂。

随着我国沿海地区经济的迅猛发展,对海洋资源开发的不断深入,如不加强海洋环境的管理,采取相应的有效措施控制污染物的排海量,避免或减少赤潮的发生,那么由赤潮造成的损失和危害可能还会不断增大。因此,很多有识之士呼吁:人们必须善待海洋、不能再把海洋当成“天然垃圾桶”了。这次香港和广东沿海发生的赤潮,又向我们敲响了海洋环境保护的警钟。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